东丽区工业布局规划(2022—2035年)
(征求意见稿)
2022年4月
目录
一、 规划背景 1
(一) 规划目的 1
(二) 指导思想 1
(三) 规划范围 2
(四) 规划期限 2
二、 现状分析 2
(一) 总体情况 2
(二) 问题分析 2
三、 工业发展定位与目标 3
(一) 总体定位 3
(二) 产业发展指标 4
(三) 用地效率指标 4
(四) 用地规模指标 4
四、 总体空间结构 4
(一) 两带 5
(二) 三区 5
五、 区域产业协同 6
六、 优化工业园区边界 6
(一) 园区边界调整原则 6
(二) 园区边界调整前后对比 7
(三) 东丽经济技术开发区边界调整 7
(四) 华明高新区边界调整 7
(五) 临空经济区调整 8
七、 两类管控分区划定 8
八、 重点产业布局 9
(一) 高端装备制造 9
(二) 新材料 9
(三) 新一代汽车技术 10
(四) 生物医药 10
九、 支撑保障 11
(一) 加强基础设施保障 11
(二) 环境保护 11
(三) 安全生产 11
(四) 强化园区运营管理 12
(五) 开展园区精准招商 12
附件1.产业空间结构图 13
附件2.园区边界调整对比图 14
附件3.各园区边界调整面积一览表 15
一、规划背景
(一)规划目的
1.落实制造强国战略,贯彻制造业立市要求,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市。
2.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3.落实市级专项规划要求,助力全市“两带集聚、双城优化、智谷升级、组团联动”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
4.对接本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实现园区空间集聚和分类指引,保障工业可持续发展空间。
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人、产、城”互动网络系统,统筹配置公共资源,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区委、区政府战略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制造强区,突出创新引领,构建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东丽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优化园区布局,完善优势产业布局,调整传统产业布局,形成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东丽区实际管理区域,面积约361平方公里,其中东丽区实际管辖工业园区,面积约37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2—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期到2035年。
二、现状分析
(一)总体情况
1.工业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202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235亿元,占GDP比重36%,规上工业增加值率达22.6%,工业平稳发展。已形成以汽车制造、钢铁材料、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7%,远超天津市平均值(3.44%),东丽区市级产业研究院数量占全市总数的21%,创新投入与转化力度不断加大。累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77项,建成市级重点实验室15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8家,天津市认定产业技术研究院5家,创新主体培育和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
3.产业载体持续推进。2020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664.1亿元,占全区比重77.0%。规上工业企业数量148家,占全区比重75.1%,园区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二)问题分析
1.工业规模不大,区域竞争优势不明显。工业总量占全市工业比重4.9%,传统产业比重偏大,低附加值产业占比达70%以上。与环城四区相比,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且总产值偏低。
2.产业空间集聚度不高,空间布局缺乏统筹。园区外工业用地约30平方公里,占比67%。现状零散工业用地过多(小于0.3平方公里),面积约24平方公里。
3.园区可建设空间有限,用地产出绩效偏低。园区内待建产业用地仅为5平方公里,其中工业4平方公里。东丽区市级以上园区平均工业用地亩均税收约5.7万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万元/亩)。
4.园区经济主导地位不显,辐射带动性不足。园区龙头企业支撑不足,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只有59家,现有企业以加工配套为主,头部企业溢出价值有待挖掘。
三、工业发展定位与目标
(一)总体定位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指示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立足天津市“制造业立市”战略要求,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车联网)和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战略布局数字经济,坚持串链补链强链,精准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构建东丽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全区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全区工业用地产出提质增效,探索具有东丽特色的产业新动能发展路径,打造为天津产业转型引领区。
(二)产业发展指标
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33%。
到2035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30%。
(三)用地效率指标
到2025年,全区工业用地产出效率不低于30亿元/平方公里。其中,市级及以上园区工业用地产出效率不低于40亿元/平方公里。
到2035年,全区工业用地产出效率不低于55亿元/平方公里。其中,市级及以上园区工业用地产出效率不低于70亿元/平方公里。
(四)用地规模指标
到2025年,全区工业用地规模约39平方公里;到2035年,工业用地规模控制在43平方公里以内,占全区城乡建设用地比例约为28%。
四、总体空间结构
落实东丽区“十四五”规划和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支撑天津“制造强市”建设,着力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智能制造为战略性产业,壮大新材料产业能级,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产业等机遇型产业,加快构建“113”产业发展体系,形成“两带三区”的产业空间结构。
(一)两带
1.现代高新产业承接发展带:围绕智能制造装备、前沿技术、创新研发等,突出产业承接。
——金钟都市产业园:重点承接京津冀创新资源,发展高端医疗器械、现代物流等,带动区域创新发展。
——华明高新区:重点承接京津冀高端研发资源,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高端医疗器械、前沿新兴材料等。
——东丽湖:依托地热等生态资源,探索新型产业零碳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地热装备、数字产业等。
2.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带:围绕高端装备、汽车核心零部件、前沿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突出创新转型。
——设计之都:联动东丽经开区,引进知名设计机构,打造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区。
——军粮城工业园:承接京津冀优质项目,与滨海功能区产业协同发展,强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条黏性,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和现代物流。
——重机工业园: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和智慧化发展,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积极承接东丽经开区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资源。
(二)三区
1.航天装备产业发展区:依托中心城区、民航大学、滨海机场区域优势资源,建设航天装备产业发展区,协同保税区空港片区,共同打造“都市+航空”的新型国际航空城。
2.零碳引领创新集聚区:依托华明高新区、临空经济区、万新等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微平台。依托东丽湖生态环境和地热优势,打造智慧康养品牌,与滨海高新区协同,培育数字经济,引育低碳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打造零碳引领创新集聚区。
3.产业转型提质示范区: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和政策优势,着眼转型升级,发展新一代汽车技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前沿新材料等产业;发挥海河景观优势,探索新型产业社区发展模式。
五、区域产业协同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华明高新区为主,积极承接北京优质项目,推动北京疏解的先进制造相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资源承接。联动东丽湖、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创新中心,提升东丽区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推动两区合作,依托东丽湖、华明高新区与滨海高新区联动,完善两区装备制造、信创产业的产业生态链条,助力滨海高新区能级和全国影响力;依托军粮城工业园与天津经开区西区加强产业互动,借助天津经开区西区产业优势,优化两区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链条;依托临空经济区区位优势,加快推动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六、优化工业园区边界
(一)园区边界调整原则
严格按照市区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态屏障区规划等要求,坚持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等底线,在已批复园区边界基础上,结合园区实际管理范围、机场噪音影响、区域长远发展等需求,实施工业园区边界调整,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布局。
(二)园区边界调整前后对比
东丽区现有东丽经济技术开发区、华明高新区、军粮城工业园、重机工业园(无瑕工业园)、临空经济区、金桥工业园等园区,总面积约为37平方公里。根据东丽区实际发展需求,对工业园区边界进行调整,调整后工业园区面积为59.19平方公里,较已批复的面积增加22.16平方公里。
(三)东丽经济技术开发区边界调整
为提升海河沿岸东丽段景观形象、加快沿岸现有园区转型升级,保障园区外优质企业发展诉求,加快产业空间集聚,减弱机场三期建设后噪声对用地结构的影响,对东丽经济技术开发区边界进行优化。
调整后,东丽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东丽经开区本部、军粮城工业园、重机工业园、无瑕工业园四部分组成。已批复的园区面积约为16.7平方公里,调整后园区总面积约为27.9平方公里(面积统计均不含重机工业园滨海新区行政辖区内的1.6平方公里),面积增加11.2平方公里。
(四)华明高新区边界调整
为保障园区外优质企业发展诉求,加快产业空间集聚,同时调整东丽湖现有发展结构,探索零碳产业园区发展路径,保障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对华明高新区边界进行优化。
调整后,华明高新区由华明高新区本部、中车集团片区、宝能片区、东丽湖片区、华明鑫裕片区、东北郊热电厂片区六部分组成。已批复的华明高新区面积约为7.3平方公里,调整后园区面积约为17平方公里,面积增加9.7平方公里。
(五)临空经济区调整
为保障航空产业区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调整细化东丽区、滨海新区两区的园区管理边界,同时向北与北辰科技园相连,借势发展,对临空经济区边界进行优化。
调整后,临空经济区由临空CBD、航空物流区、科技创新区、临空管委会周边地区、金钟都市产业园五部分组成。已批复园区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调整后园区面积约为12.7平方公里,面积增加1.2平方公里。
七、两类管控分区划定
落实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要求,结合市级专项规划对园区发展指引,针对东丽区规划的59平方公里工业园区(不含重机工业园滨海行政辖区部分面积约1.6平方公里),划定重点发展区、优化提升区两类政策管控分区,对全区工业用地利用和园区发展进行分类管控。
重点发展区包含东丽经济技术开发区、华明高新区、重机工业园、军粮城工业园、金钟都市产业园、临空经济区等,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优化提升区包含金桥工业园和无瑕工业园,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全区工业集中发展控制线内区域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
八、重点产业布局
围绕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优化重点产业布局,以产业链为抓手,强化串链补链强链,以链成群,以群固链,形成可持续发展空间布局,引导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一)高端装备制造
1.发展目标。打造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国内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2.发展重点。把握智能制造时代机遇,融入天津市智能制造发展大格局,发挥清华高端院等科研院所创新支撑作用,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
3.空间布局。东丽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机器人、航空装备等,华明高新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机器人等,临空经济区重点发展航空装备等。
(二)新材料
1.发展目标。培育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材料生产高地。
2.发展重点。立足东丽产业基础,从差异化竞争、平台化发展角度出发,用新技术、新模式赋能传统材料产业,引入平台型企业,支持科研院所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先进焊接材料和前沿新兴材料。
3.空间布局。东丽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前沿新兴材料、先进焊接材料等,华明高新区重点发展前沿新兴材料等,重机工业园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等。
(三)新一代汽车技术
1.发展目标。打造百亿级新一代汽车技术产业集群,建成北方重要的新一代汽车技术产业示范基地。
2.发展重点。瞄准汽车轻量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依托东丽区汽车产业创新平台和开放场景的先发优势,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系统集成和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构建新一代汽车技术产业生态。
3.空间布局。东丽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系统集成、传统汽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等,华明高新区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系统集成等,重机工业园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等。
(四)生物医药
1.发展目标。构建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高地。
2.发展重点。紧抓“健康中国2030”、“互联网+医疗”等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东丽湖生态优势,立足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等创新平台资源,依托经开区医疗器械产业园和华明高新区医疗健康产业园等空间载体,重点发展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设备两大领域。
3.空间布局。东丽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设备、生物制药;华明高新区重点发展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设备、生物制药;东丽湖重点发展智慧医疗设备等。
九、支撑保障
(一)加强基础设施保障
加快园区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提高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设立园区级公共服务中心,提高建设水准,补齐服务短板。提升空间环境品质,着力提升居住及生活服务功能,推进居住、就业、服务和游憩等空间融合。
(二)环境保护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加强园区、重点行业环境保护和减污降碳等约束性指标控制,推广应用节能、降碳、环保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推动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从源头加强“邻避”问题预防工作。
(三)安全生产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树牢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指导重点行业规范安全生产条件,用安全生产倒逼机制推动工业转型发展。开展整体风险分析和安全条件论证,严禁重大危险源项目入驻园区。
(四)强化园区运营管理
完善园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运营机制,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园区建设。鼓励园区搭建大数据平台,动态监测园区发展质量效益,对优质园区给予重点支持。
(五)开展园区精准招商
进一步强化载体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大放权赋能力度,推动市场化、专业化招商、以商招商,提高园区产业能级,大力引育产业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和研发实力突出的项目团队,促进园区创新发展。
附件:1.产业空间结构图
2.园区边界调整对比图
3.各园区边界调整面积一览表
附件1

附件2
园区边界调整对比图

附件3各园区边界调整面积一览表
园区 | 已批复园区规模(平方公里) | 区级优化规模(平方公里) | 变化量 |
东丽经开区 | 经开区本部 | 7.22 | 7.22 | 0 |
军粮城工业园 | 1.96 | 14.11 | +12.15 |
重机工业园 | 6.86 | 5.92 | -0.94 |
无瑕工业园 | 0.66 | 0.66 | 0 |
小计 | 16.70 | 27.91 | +11.21 |
华明高新区 | 华明高新区 | 7.33 | 7.33 | 0 |
宝能片区 | 0 | 1.44 | +1.44 |
中车集团片区 | 0 | 3.89 | +3.89 |
东丽湖片区 | 0 | 3.42 | +3.42 |
华明鑫裕片区 | 0 | 0.46 | +0.46 |
东北郊热电厂片区 | 0 | 0.54 | +0.54 |
小计 | 7.33 | 17.08 | +9.75 |
临空经济区 | 临空CBD | 2.05 | 2.05 | 0 |
航空物流区 | 2.66 | 2.66 | 0 |
科技创新区 | 2.98 | 2.98 | 0 |
临空管委会周边地区 | 0.33 | 0.33 | 0 |
金钟都市产业园 | 3.44 | 4.64 | +1.2 |
小计 | 11.46 | 12.66 | +1.2 |
金桥工业园 | 1.54 | 1.54 | 0 |
合计 | 37.03 | 59.19 | +22.16 |
